大学科目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您如何看待当前“工科理科化”的教育现象?相关文章,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您如何看待当前“工科理科化”的教育现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科教兴国,人才支撑。我们开设“关注高质量人才培养”专栏,围绕人才培养关键问题,从不同的
教育学段、不同的教育类型、不同的培养环节等角度,开展全年的系列报道,多维度探讨“强国建设 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努力为系列强国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是我们的第一个系列。也欢迎来信来电,与我们一起讨论。jiaoyuyuanzhuo@sina.cn,等您发言。
——————————
“工科理科化”正成为一个不断引发关注的教育现象。
近期,曹德旺等25名科学家、企业家联署的文章对外刊发,提出“工科理科化”亟待扭转,“重论文轻实践”的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严重影响我国从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步伐。他们呼吁更多的工科教师、学生去工程一线解决真问题。
其实,早在10多年前,几乎所有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都参与了一项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版,2017年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去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提到,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支撑了第一制造大国的建设发展。
这项改革卓有成效,诞生了新工科建设中的“天大方案”“成电方案”“北大规划”等典型模式,但让不少教育界人士担忧的是,前行的路上还有诸多阻碍。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有关工程教育主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家俊提道:“一定要认真总结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比如说院系设计、学科设计等。这种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对工程教育改革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什么影响或者说是障碍。”
站在
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交互点,工程教育面临哪些真问题?学生、教师、高校管理者如何思考“工科理科化”现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与工科教育相关的学生、教师和高校管理者,共同探讨如何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走出一条面向产业未来的工程师培养之路。
实验室里“解不出”真问题
张云(化名)在一所211院校就读
自动化专业。他的毕业设计是研究轮式移动机器人控制等课题,但实际上,张云没有接触过真实的机器人,大部分的数据是通过软件去仿真完成的。
在张云看来,这种现象特别“常见”。比如,周围同学的毕业设计大多是围绕无人机展开的,并没有人真正拿着无人机去研究。在这位工科大四学生眼里,毕业论文的生产非常“工业化”:引言按照知网的论文模仿,再构建一个“大同小异”的建模,用软件仿真控制器设计。“学校很多同学都是在纸上谈兵,毕业作品的同质化问题很突出。”
这与张云当年报考工科专业的初衷并不相符。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想动手设计一些有创造力的作品,而不是进行纯理论研究。进入大学后,学院在程序设计等课程后面安排了实践课,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张云的印象里,有一门单片机的课程非常有趣:在课堂上,老师给每名同学发了一辆可以进行红外避障和路径追踪等操作实验的小车,同学们可以结合书本理论知识去尝试操作小车。
张云很喜欢这门课。在他的期望里,实践课就应该拿着实物去操作,而不是趴在课桌上根据公式推导,最后在软件仿真模拟中完成课程。但他觉得很遗憾,“就只有这一门课是这样进行的,其他课程的结课作业都是论文,包括毕业设计也是论文。”
在高博会的工程教育系列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谭建荣教授向在场从事工程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师抛出了话题,“到底什么是工程问题”?
在他看来,工程问题包括系列技术问题,如产品质量可靠性等。他认为,无论是普通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都要教学生真本事,即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
谭建荣院士大学毕业后曾经在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作为负责抽检的技术员,要对机器轴承、尾架等细节非常熟悉,否则在日常工作中很难让工人信服。“我们要培养动手能力,能真正地解决技术性难题。”让谭建荣院士担忧的是,现在一些课堂缺乏产教融合的概念,对学生动脑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
早在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召开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上曾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洪军从事工程教育工作30多年,他一直在关注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不协调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工科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一定要下工厂实习,去解决企业生产一线的问题。而作为高校的管理者,他又面临着诸多难题:如何调整传统专业的培养方案以适应新时代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大学的实践环节如何跟产业变化的方向相对接?如何破解校园里仿真实验室跟真实企业生产环境之间的差距?
让这位“教学老兵”担忧的是,如果这一系列问题不解决,“学校培养的工程人才可能很难跟现在制造业需求完全匹配。”
不少工科老师走向“理科化”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一家针对高校教师招聘的网站上搜索发现,部分高校在招聘青年学者中明确写着,“已取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潜力,学术水平居于本学科领域同年龄段学者前列。”还有部分高校在提交报名材料上要求,“原则上应提交不少于3篇近5年内应聘者为第一作者或主要通讯作者的代表作(含论文、著作、专利、艺术作品等)”。
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王小华直言:“高校选进来的人基本是以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为依据,而不是工程能力出色的教师,这就慢慢导致了工科理科化。”
王小华进一步分析,高校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论文因素的影响,转而压力给到了高校和任职老师。从人才选拔阶段起,高水平大学招聘教师的依据是刊发SCI论文的数目,或者是评判高影响因子论文的篇数。从教师个人发展来看,如果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了工程化问题的教学和实践上,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发表高水平论文,进而考核和晋升就会受到影响。
作为未来技术学院的执行院长,王小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学院一直在引导教师去研究前沿性技术,从中发现可以突破的科学性问题,将论文产出和产业技术研究结合在一起,试图不断打通工程和理论之间的壁垒。
他提到,学校通过布局去破解工程教育中碰到的系列问题,希望能够做一个样本,回答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但路怎么走,还在探索之中”。
据教育部官网信息,教育部在12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了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试图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探索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模式。
李家俊还关注到另一个核心的问题,在新工科改革之中,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变化之后,如何对教师制定新的评价考核体制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他曾关注到,一所大学里一门课程有20多名教师去参加授课,涉及的学院范围很广。在他看来,考核体制如何调整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部分高校的工科教师不仅在应聘时面临招聘标准理科化的困局,如果再往前推导几年,早在博士生培养阶段,理科化倾向已经逐渐显露。
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炜还考虑到了博士生培养的问题。每年在网评博士生论文的时候,他都在为难:专业型博士和学术型博士的评价标准区别何在?对专业型博士的成果是否应该侧重实践性要求?
但他坦言,还不敢做改革性尝试,“怕论文抽检不合格”。
论文压力下的“连环套”
在大连一所理工类高校就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张潇(化名)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在研究生报考时选择了人工智能方向,那一届学院招录了30多个学生,全部来自985的本科院校。他们在实验室最重要的任务是做科研,写论文。
他曾私下跟同门聊天,发现有的同学并不想从事科学研究,但老师在指导时,会按照博士生培养的方式引导大家去完成科研任务。一系列问题由此出现,“不想从事科研却要花很多时间,做工程项目又没有机会,后来找工作也会四处碰壁。”
在学习通信系统相关的课程时,张潇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考试时并不会考虑噪声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设备中难免会出现噪音。在他们的培养方案中,实践课占据的学分往往只有0.5分,但理论课却能占到6分的高分值,“大家觉得花时间在实践课上费力不讨好”。
四川大学教务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以论文为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需要产出一定量的论文,而要保持稳定的产出,必然要带着学生一起去完成,自然就占用了学生的实践时间。
这名教师还发现,在近年的企业招聘中,部分工科硕、博生因为没有几篇像样的论文,而被企业拒之门外。
“企业招聘时对论文有要求,本身没有问题。”在这名教师看来,通过论文的系统训练,可以帮助工科学生理解基础理论,为后期技术突破埋下种子。但是这种相对单一的评价方式可能会带来一个新问题:“如果学生手握不少专利,没有时间来完成一篇论文,这个宽容的余地能保留多大空间?”
如果从学生的考核评价来看,这名教师认为还有一个矛盾点在于,如果工科学生不依靠论文去评价毕业成果的话,那么,用什么指标去评价学生的培养成效呢?如果依靠实践成绩来判定的话,那么考核方法又会不会存在科学与否的争议?
此前,科技部联合召开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启动会,部署推进《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着力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在高校层面选择了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9家高校进行改革试点,直面人才评价改革落实难的问题。
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路福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国家设置工科专业硕士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工程上存在的实际问题,但随着高校教师承担课题的压力增大,研究生自然就成了课题的帮手,便逐渐以学术硕士的形式去培养了。“但从教育体系设计来看,从工程专业硕士到专业博士的路径是打通的。”
“不能为了发论文而写论文。”路福平认为,问题发现了,“重论文轻实践”的趋势一定会慢慢扭转。
企业融不进“工科课堂”
一边是工科学生想从论文中挣脱出来,一边是企业对工科创新人才求贤若渴。
以人工智能行业为例,据百度与浙江大学2022年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白皮书》显示,目前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缺口高达500万,并且在高度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下,人才短缺将会长期存在。此外,在2017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也曾透露: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2025年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而且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何建国观察到,企业融不进“工科课堂”最关键的因素是,高校用什么来吸引企业进入校园。他进一步解释,如果高校不能为企业创造有效价值,那么产教融合的概念很难持续激发企业的热情。
除了“校热企冷”的育人困境,何建国认为还存在多重困境:一是高校在创办产业学院的过程中,照搬传统学院的办学思路,将学生局限在课堂上,只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少数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展开合作,那么一方面学生无法深度接触产业技术,企业也无法从新生力量中获得有价值的智力支持。
另外,教学方案的改革非一日之功。何建国提到,学生依照经典教材学习理论知识,但是目前的教材内容老化,课程体系无法跟新兴行业知识技能相匹配,那么学生自然无法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无法参与到真正的企业实践之中。
在一次调研中,
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蔺跟荣与一位企业负责人交流,对方反映,“现在企业急需大量具有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工人,但学校的实践教学跟现场有很大的差距。大学毕业生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弱”。蔺跟荣担忧,企业的发展
上海一本学校有哪些?
上海的高校众多,有相当数量的全国著名大学,其他地方的学弟学妹在报考时难免会有一些迷茫。前一段时间我发过一个指导报考的帖子,当时因为时间仓促,有一些遗漏,现在补上,并且增加一些我个人对这些高校未来10年走向的判断,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综合性大学:
第一档:
1.复旦(文理科实力很强,经济很强(理论),工科一般,医科很强)
走向:复旦总有一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味道,在上海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社会声誉,复旦都与清华北大处于一个级别甚至更好。复旦再往上走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因为按目前的状况来看,前两位是不能撼动的。
2.交大(工科很强,理科强,经济很强(应用),文科一般,医科很强(合并了二医大))
走向:曾经的工科第一名校,被拆分的只剩下了机械和船舶,但交大用自己不断的努力,赢得了尊重。交大总是被复旦压制,所以使得交大明白了一点,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去争取才能得到,而交大也是这么做的。
有望赶超复旦,坐上上海高校的第一把交椅。
3.同济(工科强(以建筑,土木,机械见长),理科较强,经济一般,文科一般(科技
德语很好),医科一般)
走向:同济给人的印象总是建筑和土木,但经过了两位在瑞士和德国名校获得博士的校长的率领下,同济的学科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汽车学科更是成为了王牌学科,其他的学科质量也都非常的高。
难以撼动前两位,谁叫咱不叫复旦也不叫交大呢!
第二档:
1.华师大(文科很强,理科强(数学很好),经济一般)
走向:华师大给人一种风度翩翩的绅士的感觉,也许正因为这样一种感觉,她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学子来这里深造,但也是因为这种气质使得师大显得非常保守,有点不思进取,仿佛还沉浸在当年把同济甩在身后的快意当中。不会有太大的波动,稳居第二集团。
2.华理大(工科强(以化工,制药,环境,
生物工程见长)理科较强,经济一般)
走向:自从从当年上海众人皆知的华东化工学院改名为
华东理工大学后,她就好像消失了一样,华理大给人的感觉就是低调,非常的低调,但去掉浮躁后,你会发现华理却是上海各校中进步最快的一所,不但将自己原来的优势学科发挥到了极致,其他的学科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有望进入第一集团。
第三档:
1.
上海大学(各科的实力很一般)
说明:之所以将上大排在三档第一,是因为它受到了特殊的照顾,潜力很大,报考这样的学校可能会比较合算。
走向:投入的这么多的资金都用到那去了?上海大学给人的印象就是暴发户,本来只是一帮平民,忽然有一天变的很有钱了,却不知道该怎么用了。不过有钱总比没钱好。成为第三集团的老大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2.
东华大学(各科的实力一般,但服装设计和面料研究方面很强)
走向:东华的研究有点默默无闻,到是经常看到几个穿衣特别节省的模特出现在电视上,所以给人的印象不是太好,不过据说中国宇航员的服装就是出自东华之手,看来她在本领域的实力还是非常强的。第三集团老二。
以上学校专业门类一般比较全,可根据各专业的强弱报考。
专门性院校:
1.财大(经济很强,建议想学经济,分数又不够复旦交大的,可以考虑财大)
走向:在向多科性的大学发展,有望成为上海的人大。
2.二医大(医科很强,已并入交大,不过招生应该是分开的,各专业分数差距很大,考上不难,但想要进7年的就要谨慎一些了)
走向:以后和交大就是一条船上的了。
3.华政(法律很强,不过不建议报考)
走向: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学校就难以发展。很有可能被合并(华师大的可能比较大)。
4.上外(外语类的院校,很热门,不建议报考外语类的专业,可以选择一些经济或对外
汉语之类的专业)
走向:随着中国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汉语的地位会不断提高,语言类高校的是否应该存在成为了一个可能被讨论的问题,或许应该转型,或许被合并(和财大合并的可能性比较大)。
第一档:
1.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财经类院校总是最热门的,虽然实力一般,但只要将来就业好,其它什么都是假的了)
2.
上海海事大学(有一定的实力的一所高校,而且有一部分的专业很热门,因此也成了考生们追捧的高校之一)
3.
上海理工大学(二本当中最有实力的高校,在很多地方都是在一本招生的,制冷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只是它不够热门。可以这么说上海理工是一所拥有一本实力的二本院校)
4.
上海师范大学(实力仅次于上海理工,上海的高中的教师几乎都出自此校,在师范领域有着很高的声誉)
5.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仅存的医学院独苗,校如其名,在中医药领域很强,不过被合并估计是迟早的事)
第二档:
1.上海电力学院(实力上真没有能拿的出手的,但仅凭电力两子就能吸引大量考生)
2.上海水产大学(实力不错,但专业太冷,强势专业招不到优秀的考生)
3. 立信
会计学院(虽然是刚从大专升格为本科的学校,但她在
会计领域是很有名的)
第三档:
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老牌二本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校)
2.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实力一般,但考虑到她已经升格为本科多年,因此将其排在第三档)
3.杉达学院(民办大学,实力一般)
第四档:
刚从大专升格为本科的学校。有
上海电机学院,上海
金融学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商学院,
上海政法学院等(排名不分先后)。
大学科目网
谁能给我列举下,西安的文科二本院校(最好是从高位到低位的)谢了 很急!
大学科目网(https://www.whdxky.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谁能给我列举下,西安的文科二本院校(最好是从高位到低位的)谢了 很急!的相关内容。
学校发的报考资料上应该有去年各高校的录取分数吧!填报志愿可远非只知道往年录取分数线就行。
原因是,填志愿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需要知道的也太多。记得去年填志愿时,感受就两个字“无奈”,不知如何是好,当时班上一百多同学不管成绩好的还是差的都是在几乎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填的志愿,结果大部分同学落榜,还有不少同学虽然考上了大学,但对自己所报大学和专业不满意,我也是其中之一。 作为过来人,呼吁高三学子,一定要重视高考填志愿,要不然没后悔药吃。 填志愿归结到底是选学校、专业,并且要考上自己所报学校、专业。要做好这两步,并不易,需要你了解很多知识。
我的建议是,填志愿需要专业的提供填志愿知识的书,向你推荐一本,《高考填志愿知识与技巧》,这本书的好真是好得没法说,看过之后,就一句话,你会彻底明白如何去填志愿。
算了我也不多说了,太复杂,看看下面的内容:
为什么高考填志愿显得如此重要?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不同专业就业也相差甚远,导致热门专业不热,冷门专业不冷,专业热冷变化不定。更加是填志愿变得难上加难,让人琢磨不定。同时,由于不知相关报考知识和技巧,导致不知合理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校、专业,造成错报、误报,与自己理想失之交臂,甚至落榜。
为什么无数大学生后悔自己自己所填志愿
据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90%对自己所选择学校和专业后悔。绝大多数的原因如下:
第一, 不知自己所考分数该报考哪一类学校,往往是以往年学校录取分数来衡量自己是否考上,对于二类学校来说,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大错特错。因为一个大学的特色专业一般要高于学校录取分数几十分,这些专业往往好就业,要想考上特色专业就要做好降低学校排名的准备。
第二, 不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结合就业,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例如有些专业本科就不能对口就业甚至研究生都不能很好就业。
第三, 不知如何确定自己所报专业在学校的实力,同一类学校中,一个差一点的学校实力好的专业不知比好一点的学校差专业就业好多少倍,几乎没法比。这是考生最用以忽略的问题。也导致无数大学生后悔,从就业角度来讲,后悔不知道报差一点学校特色专业。。
第四, 不知合理的对自己所报专业梯度选则,不能考上自己所报专业,虽然考上这所大学,但被调到其他专业,这是另人最遗憾的事。
第五, 不知要想考上所报专业,一定要查处所报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要不然,很有可能考不上。
报考现状
十年寒窗苦,只为金榜题名时。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填报志愿有“第二次高考”的说法。这绝对不是夸张,正说明了高考填志愿的重要性。直接决定以后的工作、就业方向,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是否得到发挥。考大学不仅要考上,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所报大学和专业满意。但要做到这样谈何容易。每年都有无数大学生后悔自己所填志愿,主要原因是没有意识到选好学校和专业的重要性,同时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选择。
据有关数据表明,几乎所有考生都不了解详细的报考基本知识与技巧,还有很多考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报考。目前在大学里只有2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学校满意,剩余的80%的学生中表示出不同程度的不满。专业选择评估,结果让人惊讶,在高校招生专业目录中,大约有90%考生对所报专业并不了解。绝大部分与填报志愿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有关,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填报时间短,考前没有时间了解相关报考信息,考后获得填报志愿相关信息难。
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考生在填志愿时,只是简单的根据自己了解的极有限的报考知识进行填志愿。同时自认为填志愿是一件简单的事,只要自己的分数考得高,这种想法简直是大错特错。其结果可想而知,造成了许多错报、误报,面对这样的现状,不得不让人心痛。每年都有无数学子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甚至名落孙山,究其原因多半是由于报考失误,不了解相关的报考知识,不了解相关的报考技巧,不能合理的定位自己、选择志愿,造成许许多多考生错报、误报。其实报考是个很大的学问,需要全面系统的了解很多有关报考的知识,掌握报考的技巧,了解目前的社会现状。一次成功的报考,在成绩一定下可以提高一个档次,最重要的是可以在考上大学的同时提高对所报志愿的满意度。
为了解决万千学子报考时所面临的尴尬境地。作者经过潜心研究,认真全面搜集高考报考信息,深入了解报考现状,编成了一本适用于每一位考生的高考填志愿资料《高考填志愿知识与技巧》,与其他填报志愿资料相比是独一无二。
本书内容主要来源于高考填报志愿专家、高校招生办专家、名师投稿。
这本书特色
一是提供详尽的报考必备基本知识和信息,并为考生提供获得一些必要信息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各个高校往年录取分数线、各专业录取分数线。避免考生犯知识性的错误,造成错报、误报。
二是提供详尽的报考必备基本技巧,教考生如何选学校,如何选专业,如何填各批次志愿,如何根据自己所处分数段合理选择,如何提高报考成功率等等技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填报志愿。
三是提供目前报考现状,结合社会现状为考生提供各类专业就业前景、工作方向,热门专业,就业率统计表;结合往年报考情况,提供报填报志愿误区;未来就业趋势;高考填报志愿实例分析,结合往年填报志愿成功失败典例进行分析,不同情况和报考心里的考生实例中均有体现。
这本书几大优点
提高志愿提报的成功率,有效减少错报误报。
最重要的是提高对所报专业和学校的满意度,有效减少上大学后对所报志愿的不满意度。
本书为考生提供详尽的填报志愿信息,通过阅读本书,让同学们彻底明白高考填志愿,彻底明白如何去填志愿。
十多年的求学,十多年的酸甜苦辣,填好志愿是你进入大学的最后一关。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不谨慎填志愿,轻视填志愿的重要性,填志愿自以为是,都是令人遗憾终生的。一次成功的填志愿,填报无悔,选择无悔,人生无悔。最后,祝大家金榜题名!
这本书特色中的特色
如何根据你的分数选定学校
如何根于自身情况选择专业
如何填报好各批次志愿
如何获得各高校往年录取线及各专业录取线
高考填志愿应该注意的各方面的问题
提高录取率以及自己所报专业录取率
如何填报各批次、各志愿技巧
填报志愿常犯的错误和如何避免
目录
第一章 基本知识篇
填报志愿不可不知的基本概念
选择志愿的原则与步骤
三个步骤教你填志愿
高考填报志愿“三部曲”
如何看清高校及专业的实力
正确看待“热门”与“冷门”
如何看待就业率
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
挑基础学科(理科)还是应用学科(工科
提前批是机会也可能是枷锁
当“鸡头”还是“凤尾”
女生填报志愿要注意
民本、公专、民专如何选择
填报第一志愿应该知道的知识
填报第二志愿应该知道的知识
填报平行志愿基本知识
高校排名
高校由来看仔细
级差问题不得不考虑
按学院或学科大类招生
填志愿要考虑就业
专业与职业
不同大学同一专业就业不同
大小年
服从调剂的利弊
尊重体检结果慎填志愿
新增专业与新兴专业
考生性格影响选专业
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冷热
做好志愿补报
慎重看待后续志愿
第二章 技巧篇
怎样敲定学校如何挑选专业
给不同分数考生填报志愿的建议
知分填报志愿知识与技巧
怎样估分填报志愿
高考填报第一志愿技巧
填报平行志愿技巧
填报第二志愿技巧
如何提高志愿填报成功率
梯度技巧提高录取成功率
第三章 实践应用篇
各类本科专业就业方向与前景
未来十大类热门专业
各行业实力强的高校
高职院校几类热门专业
当前热门和较热门的专业
我国目前最急需的几种人才
2009年度部分本科专业统计数据
报考时常犯的错误
填报志愿误区
填报志愿做好转变
未来几年的就业趋势
高考填报志愿实例分析
以上就是大学科目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您如何看待当前“工科理科化”的教育现象?,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大学科目网:
www.whdxky.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