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学科目网小编整理了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务处平台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务平台登录 人民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生导师有哪几位?最厉害的是谁?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黑龙江科技学院(南岗区)离哈尔滨师范大学多远
黑龙江科技学院在松北区糖厂街1号
黑龙江科技学院(原黑龙江矿业学院),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以矿业为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国家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践行“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铸就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培养出了6万余名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和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中国共产党1947年在鸡西建立的东北第一所煤矿工人干部学校。1954年与鹤岗煤矿学校合并成立鸡西煤矿学校,195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鸡西矿业学院,1964年部分并回鸡西煤矿学校,部分与其他院校合并成立阜新煤矿学院,1978年复建鸡西矿业学院,1981年改称黑龙江矿业学院。
1998年以前,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煤炭工业部,主要面向煤炭行业办学。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隶属关系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2003年主体迁入哈尔滨市。
二、发展历程
学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长,风雨兼程64载。6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三部曲:
第一部曲——依煤而生,曲折发展。学校建校以来,七次更名,四次迁移,三次拆并,六次变更隶属关系,风雨兼程,历尽沧桑,直到1978年正式复建本科。边陲煤城办学50余载,几代科院人甘守清贫,自强不息,服务煤炭,献身煤炭,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7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第二部曲——二次创业,跨越发展。1998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存与发展凸现为学校的首要问题,“缓进则退,不进则亡”。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更好地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抢抓机遇,果断决策,2000年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2001年到2003年,白手起家建设哈尔滨新校区,历尽千辛万苦,克难攻险,用智慧和汗水,在一片废墟上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校园。2003年8月,学校主体由鸡西市迁入哈尔滨市。与此同时,学校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和人才强校战略,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办学层次和实力的历史性跨越。
第三部曲——办学转型,科学发展。2004年以来,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面对新校区建设所产生的沉重经济负担,学校正视现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实施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科学确立“一二三四”的办学方略和“三大”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倾力内涵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2008年4月8日,学校正式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三、学校现状
经过几代科院人60余年的自强不息、创业创新,尤其是“十一五”以来的建设发展,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理、工、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
目前,全日制本专科生18800人,研究生490人;专任教师11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50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为76%,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教师7人,省模范教师4人,省劳动模范2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16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8人。
学校固定资产26.61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4亿元;设有19个教学单位、47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管、文、经、法6个学科门类;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新增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MBA授予权,在四大煤城、北京等地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4个;拥有4个省重点学科、4个国家一、二类特色专业、7个省重点专业;1个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石墨创新服务平台,1个省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 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才培训中心,1个国家煤矿安全培训基地;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实践,把德育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为引领,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着力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十一五”以来,本科生在全国、全省大学生各类竞赛中获奖3760余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均为省内高校领先水平。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2%以上,连续十年保持省内高校前2名,而且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走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著名高校读研等。“三大”理念引领下的“一高一强”人才培养被国家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认定为“重德育、重工程、重实践”的鲜明办学特色。2010年,我校被黑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坚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1978年率先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导式”教学法,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并予推广。“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省新世纪教改工程”等教研课题296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4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98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2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10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示范区1个。1999年,学校教务处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
学校坚持“以作为求地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围绕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牵头搭建了省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石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高端制造平台等,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在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一五”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47项,获得4项国家科技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累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等19项,省部级奖励99项;出版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5138篇,SCI、EI、ISTP检索论文617篇,公开出版3种学术期刊,各种发明专利67项。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先后与俄罗斯、加拿大等国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和科技交流,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新经验,受到省教育厅的肯定和推广。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从欧洲引进了先进设备和技术,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制造工程中心,现代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中奥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等一批高端平台。
学校坚持特色办学,在历史中形成传统,在发展中弘扬特色,以特色提升办学活力,铸就了反映办学传统和时代特征的“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和“求真求实、创业创新”的校风,形成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和“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为煤炭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6万余名优秀人才。
学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4项国家级荣誉,“文明单位标兵”、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十佳单位”、“五一劳动奖状”等42项省级荣誉。2000年以来,学校党委连续八年被黑龙江省委、省委高校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目前,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为宗旨,坚持科学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强化战略发展,深化办学转型,着力提升办学质量与服务能力,努力创建具有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教学服务型大学,为区域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务处平台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务平台登录
关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务处平台,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务平台登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就是在原来的教务平台首页点教务数据中心,用第二行的外网就可以了,我在学校用内网,在家用外网,然后进去好像要重新注册,注册之后还按刚才说的这么上就行了。
大学科目网
2、现在已经不用原来的教务平台查东西了,刚换几个月。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民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生导师有哪几位?最厉害的是谁?
人民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生导师目前还尚未弄清,但我们可以从人民大学
语言学及
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点来找寻答案。一下是为您提供的: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点全介绍
人民大学对外汉语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介绍
本专业是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
本专业由老一辈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教授于50年代亲手创建,1981年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著名语言学家胡明扬先生曾长期担任学科带头人,至今仍指导着本专业的建设。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语言学理论研究、句
法语义研究、音系学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和计算语言学研究等。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学专业知识、独立的科研能力、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语言研究和应用人才。
本专业目前共有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85%具有博士学位。目前博士生导师有贺阳教授、劲松教授、张卫国教授、李泉教授。
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现代语言学论著选讲、语言研究方法、语
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专题、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第二语言教学法研究、语言学中的数理方法、语言信息处理等。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各级党政机关、新闻出版单位、教育和科研机构从事语言文字的应用、教学和研究工作。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贺阳 博士生导师
贺阳,男,1955年出生,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中文系,攻读普通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胡明扬教授。1988年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主编,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2006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研究的领域包括北京话、现代汉语语法和语言接触,先后参与和主持的研究项目有“北京话研究”、“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考察”、“现代汉语句法问题考察”、“间接语言接触的个案调查与理论研究”、“汉语国际推广研究”等。
讲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有:现代语言学论著选讲、语法学、汉语句法语义研究、语言研究方法等。
发表的主要论文:
(1)《北京牛街地区回民话中的借词》
(2)《北京牛街回民的北京话调查》
(3)《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合作)
(4)《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
(5)《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
(6)《程度副词+有+名”试析》
(7)《汉语完句成分试探》
(8)《性质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考察》
(9)《性质形容词句法成分功能统计分析》
(10)《形容词与不及物动词的区分》
(11)《形名兼类的计量考察》
(12)《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
(13)《从现代汉语介词中的欧化现象看间接语言接触》
(14)《现代汉语数量词中的若干欧化语法现象》
(15)《现代汉语DV结构的兴起及发展与印欧语言的影响》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劲松 博士生导师
劲 松
1956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校今。2006年获得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评为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
教授课程
本科生:
语音学
硕士生:
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专题
博士生:
社会语言学
研究领域
1、当代北京话及普通话规范问题,侧重研究北京话和普通话的语音现象,如语调、轻声、儿化韵等。
2、语言学理论研究,侧重于音系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主要著作
《马学良学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名家学述》(与瞿霭堂合作),
《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瞿霭堂合作),
《现代汉语轻声动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1月。
《社会语言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3月
发表论文:
《北京话的口语语体》
《北京话的语气和语调》
《北京话语调的实验探索》(与贺阳合作)
《北京话的字调和语调-兼论汉藏语言的声调》(与瞿霭堂合作)
《论汉藏语言的类型和共性》(与瞿霭堂合作),
《论普通话的性质和存在形式》
《双语研究中的语言态度问题》
《流行语新探》
《漫谈“洋味”汉语》
《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
《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瞿霭堂合作)
《双语学习中目的语对基础语的影响》
《儿化的语素形位学》
《被字句的偏误与规范》
《中介语“僵化”的语言学意义》
《词的认知基础》
《儿化词变化和变异的社会调查研究》
《常州话前高元音的舌尖化》
《嘉戎语上寨话》(与瞿霭堂合作)
《嘉戎语藏语借词的时空特征》
《尖团音新议》
《叠置式音变献疑》(与瞿霭堂合作)
《儿词缀的意义和功能》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吴红云 博士生导师
1、基本资料、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社会职务、奖励、荣誉称号
吴红云教授(1963- ),女,出生于江西南昌,语言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1999-2000),美国富布莱特项目研究学者(明尼苏达大学, 2008-09)。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院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
英语教学》杂志编委、全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协会常务理事。曾先后在
武汉大学、
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
教育学院、爱丁堡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
曾先后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现代外语》最佳论文奖”、“第九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论文成果奖”,曾先后两次荣获“全国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获奖选手指导教师奖”。
2、教授课程
第二语言习得、语言学导论、英语综合实践、英语泛读等。
3、主要研究方向
第二语言习得、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英语写作。
4、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2006-2007: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英语学习宏观理念和微观策略”
2)2004-2007: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发展模式研究”
3)2005-2008:参与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项目“外国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2007-2008: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北京市公共场所英语标识规范性研究”
5、主要科研成果
1)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专著 2006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注重英语学习的内在规律”《光明日报》2008年2月13日
“时间限制对EFL作文成绩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大学英语写作中元认知体验现象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 (第1作者)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现代外语》2004/4(第1作者)
“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第2作者)
“英语学习需要建构的语言环境”《光明日报》2006年8月9日(第1作者)
“英语学习需要科学的学习理念”《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31日(第1作者)
“Investigati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readiness for learner autonomy”《中国英语教学 [三]—北京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3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Metacognition in EFL Writing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 2004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Four Options for Responding to Student Writing”《中国英语教学》2002/3
“谈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学林撷新—中国人民大学学者论学集》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论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辨证思想”《外语论坛》 2003 外文出版社
“论教学的观念和期望对学习者自主性的影响”2002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
“高校师生英语学习观念调查”2001北京市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 — 大会主题发言
“关于大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报告” 1998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增刊
“词汇困惑与大学生英语写作技能的提高” 1998 《北京市研究生英语研究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编:《法庭内外—法律英语读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主编:《英语写作范文》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2
翻译:《中国民法案例汇编》 1993 台湾出版社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李泉 博士生导师
李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学博士。1962年生于黑龙江依兰县。1985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至今。198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
曾应邀赴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匈牙利、西班牙、智利、阿根廷、新加坡、南非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
获得过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全国优秀对外汉语教学奖、全国优秀对外汉语教师奖,中国人民大学第五届、第八届、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九届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兼任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世界汉语教学》编委,全国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
《汉语语法考察与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合著),商务印书馆,2004。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
《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
主要论文
《敦煌变文中的助词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
《“要是S就V了”句式语义语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现代汉语“形+动态动词”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
《“全速、大力”一类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词类归属》,《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
《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
《单音形容词祈使句及相关的语法化问题》,《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5。
《单音形容词重叠的式和语法意义》,《对外汉语研究》第二期,商务印书馆,2006。
《单音形容词构成的主观评价句》,《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汉语重叠的连续统现象——兼谈单音形容词重叠的性质》,《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
《对外汉语教学释词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1年第3期。
《试谈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汉语常用词汇与
日语相应汉字词汇对比》,《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1。
《广播新闻听力课教学论略》(执笔),《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
《论语感的性质、特征及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日汉语气助词系统对比》,《
汉语言文化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功能及相关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汉语文化双向教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骆驼祥子〉中所见的语言文化现象》,中国语言学会编《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商务印书馆,1999。
《加强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必要性》,《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言研究》2001年增刊。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汉语学报》第3期2001年上卷。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海外
华文教育》2002年第1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3、4期。
《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
《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趣味性》,《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汉语学习》2003年第3期。
《论第二语言教材评估》,《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汉语学习》第2004年1期。
《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功能和基本分类》,《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
《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海外华文教育》2004年第2期。
《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
《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研究综观》,《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学科建设问题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
《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策略》,《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4期。
《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偏误分析》,袁博平主编《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pproach to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Cypress Book Co. UK Ltd. 2007。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纵览》,《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4期。
《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3期。
《普通话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汉语学习》2009年第2期。
《关于构建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3期。
主要研究领域
1.汉语语法
2.对外汉语教学
3. 国际汉语教育
研究生课程
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
2.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3.语言流派与汉语语法研究
4. 汉语语法分析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务处平台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务平台登录 人民大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生导师有哪几位?最厉害的是谁?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大学科目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大学科目网:
www.whdxky.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